奋书文库,欢迎您!

新质生产力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3篇)

浏览量:268     |      发布时间:2024-06-29

第一篇:在税务局机关党支部新质生产力专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从去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全面阐释,再到在全国两会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拓展和深化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们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擘画发展蓝图。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其目标是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从而有力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税收政策是政府与市场连接互动的纽带,对市场主体行为选择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税力量”举足轻重。下面,我谈几点浅见。以供同志们参考。

首先,多样的税收政策可以助力技术革命性突破。技术革命性突破伴随着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而只有原始创新出现质的跃升,才能引发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新的突破,继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因此,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调动大院大所、企业等从事前瞻性科研技术探索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需要集聚大量创新性、战略性人才,在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发力。税务部门要更加主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税收政策,鼓励创新主体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大对其采购研发设备、仪器的支持力度,同时,对创新主体所承担的风险进行补偿,为其研发尤其是基础性研发保驾护航。

其次,良好的税收环境可以优化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优化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就需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税收环境。今年是税务部门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第十一年,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把“春风”吹到真正需要的地方,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努力。一方面,税务部门要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更多税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跨区域通办,促进企业及生产要素的自由跨区流动;另一方面,税务部门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以更精准的政策、更精细的服务,畅通要素流通、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最后,完善的税收制度保障可以助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税收制度是重要的生产关系,要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持续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一方面,税务部门要把握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特点,探索与之相匹配的税收制度,以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税务部门要加快推进智慧税务建设,不断拓展税收大数据应用场景,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在精细执法、精确服务、精准监管和精诚共治上的作用。

税务部门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在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大有可为,也必然大有作为。

发言完毕,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在科技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研判“两个大局”的时代要求,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同时也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开放创新合作等,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进步的关系日益紧密,谁能够更大程度地释放创新动能,谁就能够更快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加快技术进步速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还能通过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改造,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能级跃升。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动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生长土壤。同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当好“开路先锋”,推动实施“新质生产力科技专项”,抢占发展制高点,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大动力。

加快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扎根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中,依靠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跃升。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把握住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培育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生态。要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因时因地制宜,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精准施策支持高成长性的未来产业,加快推动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

深化改革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护航。科技成果应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要优化长效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和广阔空间,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机会。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释放创新活力。要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完善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的协同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合作创新模式,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要塑造大中小科技企业梯度布局的创新格局,通过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中小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发挥龙头公司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的引领突破作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灵活性优点,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进行联合攻关。要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营商环境,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健全生产要素市场,优化服务改革,减少企业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类科技创新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推动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

培育造就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战略企业家。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也需要能够把握未来需求、熟悉技术变革趋势、洞悉商业机会,并能够推动产品和服务商业化的企业家。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结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各类人才,以及一大批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复合型战略企业家,使之成为新质生产力卓越带头人。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保护企业、爱护企业家就是保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关注企业家合理诉求就是护航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不断改善法规制度等营商软环境,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让通晓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的企业家脱颖而出,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全省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同志们: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关乎区域发展弯道超车、跨越赶超的时代命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为统领,强力推进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创新策源、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生态构建等方面全面发力,加快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000家,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一、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必须着力加大源头技术的有效供给,实现关键领域“从0到1”的突破,全面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

强载体,筑牢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锻造全市战略科技力量,以**科创区为核心承载区,全力构建以中国科学院**材料所、**实验室等为牵引的科创平台体系,有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中国科学院牵手打造院地合作标杆典范,支持中国科学院**材料所实施“双突破双倍增”(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零的突破,科研经费投入、高层次人才数实现倍增)计划。优化市级重点实验室认定管理,2023年新认定A类市级重点实验室30家。

强源头,夯实基础研究能力底座。对接基础研究顶级资源,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订合作协议,设立总规模4亿元的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建立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推动全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年均增速超过30%。加大重点平台基础研究支持力度,2023年,3项原创成果在Science发表,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9项,在甬高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达到16个,均创历史新高。

强攻关,构建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健全“企业出题、全社会解题、企业评判、市场化应用”的协同攻关机制,启动“科创**2035”重点研发计划,完善从产业需求端提炼科研选题的机制。2023年立项市级重点项目237项,其中“315”领域项目占比80%以上。在全省率先探索以产品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攻关机制,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或关键节点控制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共同攻克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多主体全链条的创新联合体建设模式获批国家创新改革试点项目。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立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提升现代化产业链韧性。

全力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遵循企业孵化培育、成长扶持、推动壮大成长规律,形成以2.3万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石、7014家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48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和15家省级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的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落实力度排在全国前列。鼓励实施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361”产业高能级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达4206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探索“科技攻关—场景验证—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出台《关于加快场景开放推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举办**“科创**2035”重大应用场景创新大赛,形成“以赛代评”“以赛代招”新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千万”专项行动,迭代升级科技大市场3.0,累计培养技术经纪人1502人。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亿元,增长72.1%,总量居全省第二。

优化以创新为导向的产业布局。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深化“链长+链主”协同机制,实施工业企业上云和规上工业企业、“大优强”企业、重点(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行动。新兴产业加快壮大,重点推动智能光伏及新能源、集成电路、软件与互联网、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4个新兴产业集群扩量提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前沿新材料、未来智能、元宇宙等九大赛道,加快建设国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要贯彻落实“三支队伍”建设要求,打通高素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加快打造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引才突出“开放灵活”。迭代升级**人才工程,“十四五”以来支持高层次人才项目1126项,创新建立“随到随报,即评即补”机制。在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建设6家海外工作站,拓展全球引才脉络。在全国率先出台海外工程师政策,资助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超2500人次。推动科技与公安出入境窗口建立“一窗通办”服务,推动**外国高端人才互认。

育才突出“一体谋划”。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深入推进科教产共同体建设,以**科创区为核心区域,探索“学科+产业”“实验室+孵化器”“创新中心+工程师组”等模式,“以科教产共同体支撑**科创区高质量发展”试点入选首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增设青年科技创新奖,近两年3人(团队)获科技创新特别奖,18人获青年科技创新奖。推广科研助理制度,广泛动员市内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设置科研助理岗位,2023年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2480人,吸纳人数居全省第二位。建立科技活动在线发布机制,定期向全市企业发布高校院所重点科研论坛等活动。

留才、用才突出“名利双收”。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比重提高到不超过60%,允许高校院所将成果转化收益以不低于75%的比例奖励给相关人员,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减轻科研人员的项目管理负担,在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研究等计划项目全面实行经费“包干制”、“里程碑式”关键节点管理。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平台一政策”授权松绑综合改革,在**实验室试点“两个直接”“三个自主”,**实验室引进科研人员超400人。

四、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加快构建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集聚融通的产业创新生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出台《**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深化财政资金“拨改投”试点,带动社会资本直接投资19.98亿元。构建覆盖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梯次化信贷服务体系,用好科技型企业“研值”增信机制,强化对高创新性、高成长性企业的金融要素保障。落地全国首单科技攻关专项保险,累计为21家企业提供5000万元保障额度。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全市143家上市公司中60%为高新技术企业。

打造开放合作共同体。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中国(城市)—中东欧国家开放创新合作指数排名全国第6位。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大力推进沪甬产业合作,高水平唱好**“双城记”,推动**科创区与**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建立跨行政区协同发展机制。加快“科创飞地+产业飞地”建设,在**、**等创新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飞地”,支持山区26县到我市设立“科创飞地”。

贯通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创建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地区),连续三年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考核排名居全国前两位。打造知识产权“保险+维权+服务”**模式,该模式入选全国首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保险典型案例。落实“简案快办”机制,积极专利纠纷行政裁决办案周期压减 35%。积极构建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预警通报和多元解决机制,护航企业更好“走出去”。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