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78 | 发布时间:2024-03-21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本文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体会,就新闻舆论工作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如何践行“48个字”职责使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实现新闻舆论工作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作一些探讨。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之所在
“高质量发展”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以来,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许多领域的高频词,其意涵也不断丰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高质量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
高质量发展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能否做到顾大局、在多大程度上顾全大局,是新闻宣传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支撑。”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职责使命,决定了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回溯百年党史,新闻舆论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运用新闻媒体来传播知识、组织群众、推动工作。“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舆论工作紧紧围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等主题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充当了“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角色。透过无数优秀新闻作品,可以感受到我国发展阶段的与时俱进和发展理念的不断丰富。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但是,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新闻舆论工作是专门营造舆论环境的工作,与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相伴相生。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闻媒体要通过新闻报道对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解读和生动阐释,引导民众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增进共识,造势助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凝聚精神力量。
二、高质量发展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最集中最准确的概括,体现了新时代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也意味着,新闻舆论工作同样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适应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一)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站位要更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党性原则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的最根本要求。新闻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导向,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舆论工作具体实践,就不会迷失前进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线,是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手段。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唯有如此,才能真实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全貌,有效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的正面导向作用。这些原则既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经验的总结,又体现了新时代新要求,是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保证。新闻媒体只有提高政治站位,才能通晓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目标任务,才能全面反映各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从而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功能。
(二)新闻舆论工作的报道内容要更新
新闻舆论工作要力求在内容方面增强创新性,同时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这也是新闻传播领域推进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新闻媒体作为内容产业主力军,其生产供给侧与需求侧不甚匹配,新闻领域存在“供需错位”现象。具体表现在供给侧生产的内容缺乏新意,往往是“保住了时效,丢掉了质量”;从需求侧来看,新闻传媒难以满足受众千人千面的胃口。随着互联网成为舆论主渠道、主阵地和主战场,新闻舆论工作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不断壮大红色地带、压缩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要秉持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以用户为本位,报道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同时,新闻舆论工作要重视时效性,既要准确全面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又要及时深刻地揭示社会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不可能在封闭环境下进行。实践证明,中国发展“做得好”为中国故事“讲得好”奠定了基础,但是近年来,西方的遏制打压给我国带来空前压力。新闻传媒要关注国际舆论动态,做好高质量发展的外宣工作,用鲜活的新闻报道告诉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正在以自身的发展,为破解世界性难题作出中国贡献......中国的发展更是全世界的机遇”,从而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实现高质量新闻内容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新闻舆论工作的凝聚效应要更强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要实现这一“首要任务”,新闻舆论工作要在四方面增强凝聚效应:一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二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三是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合众力、汇众智,打造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四是要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县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设置议题上有新思路,在谋篇布局有新手笔,在媒体融合上有新举措,才能凝聚人心、激发斗志,形成“一盘棋”“大合唱”的舆论工作格局。
(四)新闻舆论工作的手段方法要更多
新闻舆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四力”的提升有赖于新闻媒体遵循相应规律,如果违背相应规律,“四力”不可能有所提升。相应规律主要是指新闻传播规律、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和新闻舆论运行规律。当前提升“四力”的重点是推动“五化”:一是新闻生产体系的全媒化。做到拥抱新技术和坚持内容为王有机统一,不断创新创优报道手法,用高质量新闻产品让主旋律的“正能量”在互联网主阵地产生“大流量”。二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新闻内容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屏分发、融合传播,把技术成果转化为新闻生产力,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时效度和舆论引导的精准度。三是新型传播平台的泛在化。要坚持移动优先战略,打造自主可控、技术先进、特色鲜明、传播力强的新型主流传播平台,占领新兴传播入口,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四是多元服务能力的生态化。加快构建以内容服务为基础的多元生态服务,构建“新闻+政务+服务”的运营模式,整合PGC、UGC等内容生产,利用省市县各级融媒体中心资源,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维度、一站式服务,打造品类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新闻类IP,切实把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发展优势。五是组织指挥架构的科学化。主要包括:建立以编委会为中心的统筹委员会,实现生产体系与运营体系的无缝衔接,更好地连接用户、服务受众;重组媒体资源,构建内容、管理、技术、运营等融合模块;理顺融合报道流程,推动传统业务部门和新媒体部门多维互动和优势互补等。
(五)新闻舆论工作的实际效果要更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何立峰把新时代10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验概括为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六个必须”。新闻舆论工作要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必须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经验和战略部署而展开,另一方面必须警惕新技术背景下新闻质量下滑的风险。实际上,新技术背景下新闻质量下降的风险,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担忧。胡钰等概括了影响新闻质量下降的因素:一是算法推荐,使得全球新闻生产的价值追求逐渐从生产“足够优质”的新闻,转变为“足够讨喜”的新闻,新闻产品失去了“讲对事实、讲对道理、讲好故事”的高质量新闻的要求。二是新闻获取社交化,新闻在此趋势下从“作品”变成“产品”,赚取流量被摆在优先位置,而基于真实性、专业性等的新闻质量则被忽视。高质量新闻由于实效性相对不足、生产成本高等原因而逐渐失去市场优势。这对于高质量新闻的生产都会带来消极影响。三是新闻消费快餐化,快餐式的新闻产品获取免费、快捷,同时添加各种情绪的调味料,口味好但无营养,极易造成用户的“信息健康问题”和“认知失衡问题”。鉴于此,加强新闻伦理建设和法治建设、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信息管理、启动公众媒介素养提升工程等,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各级党委和各类新闻媒体应对新闻质量下降的不二选择。
三、新闻舆论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舆论支持
一是及时宣传阐释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属于重大主题宣传范畴,在新闻报道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到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首要任务”的重大判断,新闻媒体始终围绕党和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战略部署做好宣传阐释,通过报、网、端、微、屏进行全媒体密集报道。通过这些报道,受众从中感受到党和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进脉搏,加深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和行动自觉。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当在党的报纸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已在神州大地掀起,新闻媒体把包括“高质量发展”在内的党的政策送到不同行业领域、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送到百姓身边,这也需要更多更精彩的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闻作品出炉。
二是适时发表高质量的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灵魂和旗帜,是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功能的重要手段。李舒等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党报新闻评论的主导功能经历了从“革命宣传的报刊武器”“政治动员的话语建构”“执政主张的言论阐释”“真理探讨的演说回归”“市场经济的舆论助推”到“政党观点的多维表达”等六个阶段,充分表明党报评论是党形塑媒介武器、提升政治稳定度、为党的政治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媒介保障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以来,有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相继推出,比如脱贫攻坚、蓝天保卫战、一带一路、长江大保护、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式现代化等,为新闻评论提供了创作源泉。以《人民日报》为例,有“人民观点”“人民论坛”“人民时评”“钟声”“评论员观察”“纵横”“今日谈”“人民网评”等评论栏目以及署名“人民日报评论员”“任仲平”的文章。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阵地早已从报纸扩展到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高质量发展”在网络舆论场的“音量”不断放大。这些新闻评论作品是政治沟通和社会整合的重要载体,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是邀请专业人士进行高质量的解读。邀请专业人士在新闻媒体发表文章,或者接受访谈,能增进解读的科学性,增强新闻传播的“四力”。回溯“高质量发展”这一新表述提出以来的报纸文献,发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有关高质量发展的文章或观点对增进普通民众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大有裨益,比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文,格外受关注。党的二十大召开及闭幕后,邀请专业人士参与高质量发展的话题讨论更是许多新闻媒体的常规动作。
四是用百姓视角描摹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逐步实现。它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百姓看得见、说得出、摸得着的变化。对新闻媒体而言,宣传阐释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除了以学理表达的方式呈现的“理论版”或评论类栏目,但更多还需要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说变化、话发展。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办的“2019时光博物馆活动”在全国巡展,让人们感受新中国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历史性转变。“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高质量发展'。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二)充分和有分寸地报道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充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全方位、全领域、全行业展示,“三百六十行”的高质量发展成就和经验都进入报道视野,做到尽量“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二是要通过大量的成就展示和国内外人士的评论,向世界宣传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和重要经验,用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有分寸”是指报道时不能把话说得太满。衡量是否达到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必须与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力避急躁冒进和盲目乐观。很长时间以来,“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串缀起来的新闻稿,成为事件“重大”的一个典型标志。部分新闻媒体急急忙忙地出经验、树典型的报道冲动,极易把高质量发展成就渲染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灿烂图景。
高质量发展是系统工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质量和数量相统一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和变化的。解决发展问题,必须有耐心。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只能逐渐逼近,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新闻报道时,只有做到了“有分寸”,才更有说服力、更有公信力。另外,新闻媒体要强化全球视野,既要摈弃“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崇洋心理,又要防止出现“中国的月亮比外国圆”的自满自傲。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秉持开放学习的心态,不断调整参照系,做到见“优”思齐。
(三)要实事求是地呈现新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今后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在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还将继续经受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许多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也有一个过程,新闻媒体正视和揭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能显示党和政府锐意改革的决心和驾驭风险挑战的能力。
新闻媒体在报道问题和不足时不能蜻蜓点水,要有足够的报道空间和时间,全面反映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分析原因,又指出路径和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更显新闻传媒的担当和勇气。
(四)要及时有效地开展高质量舆论监督
在加强舆论引导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用高质量舆论监督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一,把握舆论监督原则。一是要有建设性,帮忙而不添乱;二是要客观准确;三是要有普遍意义;四是就事论事。高质量舆论监督之所以是“高质量”的,是因为它能起到纠正不良倾向、挽回重大损失、推动工作进步、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还可以对相关机构和个人有所触动和警示。
第二,优化舆论监督环境。一是重视舆论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比如,2022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法》第十八条就明确提出:“新闻媒体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宣传报道,并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二是欢迎舆论监督。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群众正常、合理、善意的批评和监督,不论多么尖锐,都应该欢迎,都不要压制。那种习惯于采取“捂盖子”和“灭火”的做法,在网络社会无异于掩耳盗铃。三是规范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要尊重客观事实,不主观臆造、不弄虚作假。舆论监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不能把舆论监督弄成舆论审判。
第三,创新舆论监督方法。一是构建合作联动机制,包括媒体内部、媒体与媒体、媒体与政府等几个层面,从而形成监督合力。实践证明,舆论监督与行政干预相结合,舆论监督的效能会更有保障。舆论监督与纪检、监察及行政执法部门的合作也十分必要,他们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做出的处理意见,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法律依据,而卫生、科技等部门在其专业范围内作出的决定和结论,可以作为舆论监督中的事实依据。这些都保证了舆论监督批评的准确性、科学性。二是打造舆论监督品牌。比如开展“我为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民生倾听主题活动等。在全方位全领域都讲求高质量的新时代中国,新闻媒体有必要推陈出新,刷新“舆论监督品牌”的内涵,策划“中国高质量发展万里行”相关活动。三是善用网络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的作用,构建舆情监测系统,开展实时监督和全媒体监督。四是完善追责问效机制。对新闻媒体曝光的各类问题要狠抓整改落实,做到及时跟踪和回头看。
新闻舆论工作是时代进步的航标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凝聚人心的黏合剂,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把高质量发展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本实践遵循。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创新突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新闻舆论工作无疑要承担起更大的职责、更重的使命。新闻传媒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大有可为,在新征程中也必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