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关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浏览量:164     |      发布时间:2024-02-1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带来的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我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是我市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省委赋予了我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路径,是我市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跑赢新赛道的战略抉择。

一、我市实现“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重大意义

(一)实现我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两山”理论的内涵和要求,不断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路径,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转变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二)助推我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市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水源地,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我市属于限制开发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意味着我市抓发展比省内外其他地市面临着更多的限制、更严的约束及更多的挑战。我市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路径,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我市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迫切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实在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路径,就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我市实现“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现实基础

(一)生态环境优良。2022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73.29%,地表水断面达标率100%,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我市27个省控、国控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III断面比例96.3%,优良天气达标率92.6%,PM2.5平均浓度32.7μgm3,PM10平均浓度55.2μgm3,中心城区和10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我市成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绿色成为了我市最靓丽的底色。

(二)产业发展提质。近年来,我市通过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乘用车从小到大,商用车迈向中高端,新能源车快速成长。2022年,东风基地六大板块实现产值463.62亿元,占我市汽车工业总产值的42%,开创了“商乘并举、油电并重”新格局。汉江休闲观光带、城郊生态游憩带、竹房绿色度假带、大武当健康养生区基本建成。

(三)机制逐步健全。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第三方考核机制;建立了以“河长制”为重点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水环境质量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颁布了《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法规。

(四)生态意识增强。我市创建生态乡镇123个、生态村1482个,创建绿色学校168所、绿色社区89个、绿色机关177个、绿色企业91家、绿色家庭1116户。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日(12月12日)确定为我市“生态文明日”,开展生态文明“五进”系列宣讲。“两山”理念正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逐步形成,社会公众关心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氛围显著增强。

三、我市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路径的难点

(一)“转”的潜力后劲不足。一方面,主观上对“两山”理论的实践转化认识不足。一些领导干部和企业对“两山”理论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忽略了“绿水青山”内在的、精神上的无形价值,加上对“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缺乏长远规划,产生了“盲目照搬”、“偏重短期效益”等问题;另一方面,“两山”转化路径的科技含量较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是当前我市“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主流路径,但其中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都比较低。

(二)“转”的资源家底不清。大多数生态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难以通过现有市场实现其价值。目前,我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尚不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中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不清晰,生态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和价值核算标准也尚未建立,生态产品的价值无法有效核算。

(三)“转”的要素保障不全。一方面,人才、科技、政策、财税金融、交通、平台、市场等要素存在短板,难以对“两山”理论实践转化形成系统性支撑;另一方面,与“两山”建设相关的各类政策“碎片化”,难以对“两山”理论实践转化提供立体化全方位服务。

(四)“转”的路径模式不多。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需要整体经营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但目前我市资源使用权分散,仅仅依靠生态农业模式、生态旅游模式难以形成生态资源经营的规模效应。

四、我市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路径的对策

(一)建立生态资源调查和价值评价机制,摸清转化家底。一是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健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划清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二是开展生态资源信息调查。摸清各类生态资源数量、质量等底数,实行生态资源动态监测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资源信息云平台。三是建立生态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和核算标准。探索建立反映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和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构建生态资源价值评价体系。以试点的形式探索开展以生态资源实物量为重点的生态价值核算。

(二)探索特色生态资源产品溢价渠道,提升转化后劲。一是提升“两山”转化的科技化运用。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传统农业种植水平,促进资源利用“变废为宝”和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二是加强“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品牌化经营。着眼于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与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带来的生态价值溢价效应,着力推进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经营主体,努力提升市场化竞争能力,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三是推进“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市场化对接。探索建立生态资源交易中心,积极参加与生态资源相关的推介博览会,组织开展生态资源线上云交易、云招商,推进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发挥电商平台资源、渠道优势,推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便捷的渠道和方式开展交易。

...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