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33
发布时间:2025-04-1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在此次党建工作交流会上,向大家分享我们在实施三大“党建+”工程,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党建引领则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实施了三大“党建+”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实施“党建+乡村善治”工程,着力健全“治理+服务+监督”“三项机制”
乡村是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实施“党建+乡村善治”工程,旨在推动农村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做深做实乡村区划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
(一)健全治理机制,构建四级治理体系。随着乡村区划建制调整改革的深入推进,治理面积扩大,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增设了片区党总支,全面构建“镇(街道)党(工)委+片区党总支+村党支部+村民党小组”四级治理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实现了党的领导在乡村治理中的全覆盖,强化了党组织对乡村事务的统筹协调能力。目前,已在**个镇(街道)设立了**个片区党总支,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例如,**镇在设立片区党总支后,成功解决了多个村庄之间因土地边界、灌溉用水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实现了乡村治理的高效有序。
(二)健全服务机制,实现公共服务“7个不减”。针对乡村区划建制调整改革后群众到镇村办事距离变远的问题,我们积极优化服务布局,在撤销的原乡镇驻地、原村级活动阵地设立便民服务分中心**个、服务点**余个。同时,全面推行镇村干部轮(坐)班制度,确保群众办事“有人管、能办成”。通过这些举措,实现了公共服务事项数量不减、服务标准不降、服务质量不弱、服务效率不低、服务范围不缩、服务对象不少、服务满意度不滑坡的“7个不减”改革目标。自实施以来,便民服务分中心和服务点累计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件,群众满意度达到**%以上,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三)健全监督机制,织密权力“监督网”。随着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全面推行,权力相对集中,监督成为关键。为此,我们推行村纪检委员、监委会主任、监察工作信息员“三合一”改革,整合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同时,制定村级**项小微权力清单,明确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运行。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必须经过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并将决议和实施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完善村账镇管制度,强化党内监督、纪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财务监督,织密织牢“一肩挑”后村级班子和村干部权力“监督网”。截至目前,通过监督机制发现并整改问题**个,有效规范了村级权力运行,维护了群众利益。
二、实施“党建+社区共治”工程,着力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三级架构”
城市社区是基层治理的重要领域,实施“党建+社区共治”工程,旨在完善社区治理组织架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一)推动街道职能“瘦身”,强化主责主业。深入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会同街道、编办、民政等部门,全面梳理街道权力、责任“两张清单”,明确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剥离街道招商引资等经济职能,推动街道工作重心向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转移。通过职能“瘦身”,街道能够更加聚焦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例如,**街道在梳理权力、责任清单后,明确了自身在社区党建、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职责,集中精力解决了一批社区治理难题,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可。
(二)延伸社区治理“触角”,实现协同共治。建立区域“共治联盟”,组织**个机关党组织与**个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治。制定社区“一肩挑”改革方案,稳步推进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工作,目前“一肩挑”比例已达到**%。同时,探索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和职业薪酬体系制度,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升社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已招录社区专职工作者**名,他们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