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343
发布时间:2025-04-22
根据县委关于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的安排部署,本人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紧密结合岗位职责、县域教育发展实际及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表现,从思想认识、工作作风、责任落实、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查摆。
一、主要问题
(一)“改进调查研究,力戒形式主义”方面。一是调研深度不足,针对性不强。调研前准备不够充分,对基层学校的难点问题掌握不精准,存在“走马观花式”调研现象。在2024年秋季开学调研中,提前通知学校准备汇报材料,路线和点位由学校预先安排,未能随机走访偏远乡村教学点,对教师周转房建设、留守儿童课后托管等实际困难了解不全面。二是调研成果转化不足,跟踪问效机制薄弱。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存在“重调研、轻落实”倾向,未能建立闭环管理机制。2023年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短缺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后,仅向县委编办提交了报告,未持续跟进编制动态调整方案的制定,导致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二)“精简会议活动,提高工作效能”方面。一是会议数量偏多,质量参差不齐。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会议议题重复、议程冗长,缺乏实质性讨论。2024年一季度召开的校园安全工作会议,因前期准备不足,将“防溺水”“食品安全”“校车管理”等多个议题合并召开,导致单个议题讨论时间不足,基层学校反映“重点不突出、措施不具体”。二是活动统筹不够,基层负担较重。对各类创建、评比、检查活动统筹不足,存在多头布置、重复考核的情况。2023年迎接“文明校园”“绿色学校”“平安校园”等多项创建验收时,要求学校准备多套台账资料,部分内容重复填报,增加了教师非教学负担。
(三)“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发文程序”方面。一是文件质量不高,存在“照搬照抄”现象。部分文件缺乏本地化创新,直接转发上级文件或简单复制政策条款,结合县域教育实际的具体措施较少。在落实“新课标”改革要求时,印发的《县域中小学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中,80%内容为上级政策原文,针对农村学校师资薄弱、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未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二是简报信息“含金量”不足,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倾向。局机关内部简报种类过多,部分简报内容为工作动态堆砌,缺乏深度分析和典型经验总结。《教育工作简报》每月印发4期,其中60%内容是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对“集团化办学”“县管校聘”等改革试点的成效分析不足,对基层学校的借鉴意义不大。
(四)“规范公务活动,厉行勤俭节约”方面。一是公务接待标准把控不严,存在“小节失察”现象。对公务接待的细节管理不够严格,存在超标准接待、陪同人员过多等问题。2024年3月接待市教育局督导组时,因考虑“工作衔接需要”,安排局机关中层以上干部10人陪同用餐,超出规定的接待人数;在安排调研用餐时,偶尔存在菜品剩余较多未及时打包的情况。二是项目建设和资源配置中存在“粗放管理”问题。在教育项目建设中,对资金使用的精细化管理不足,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现象。2023年实施的“农村学校多媒体设备更新工程”,因未充分调研学校实际需求,部分山区学校收到的设备与教学场地不匹配,导致设备闲置率达15%;在图书采购中,存在部分图书内容重复、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
...
二、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查摆的问题,本人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刀刃向内、动真碰硬”的态度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时限和要求,确保各项问题改彻底、改到位。
(一)针对“改进调查研究不深入、成果转化不足”问题。一是建立“清单式”调研机制,提升调研精准度。调研前通过局长信箱、校长座谈会、教师问卷等渠道收集基层“急难愁盼”问题,制定包含“必访点位随机抽查乡村教学点、薄弱学校是”“必听意见一线教师、家长代表是”的调研清单,提前3天向调研对象明确调研重点不提前通知汇报材料是,确保调研覆盖县域内100%乡镇学校,每年蹲点调研不少于4次,每次蹲点时间不少于1天。二是推行“蹲点式”一线调研,破解教育痛点问题。针对“留守儿童课后托管资源短缺”问题,2025年上半年在3所农村学校试点“家校社协同托管模式”,协调社区志愿者、退休教师组建课后服务团队,探索“作业辅导+兴趣课程+心理疏导”一体化服务;针对“城区学位紧张”问题,联合自然资源局、住建局调研城区人口分布和学校规划,2025年启动2所新建小学前期设计,2026年秋季投入使用,新增学位2000个。
(二)针对“会议活动过多、基层负担较重”问题。一是严格会议统筹管理,推行“合并套开+限时办结”机制。制定《县教育局会议管理办法》,实行“年度会议计划备案制”,同类会议合并召开如校园安全会与德育工作会每季度套开是,全县性会议每年不超过6次,局长办公会、党组会严格控制在90分钟内,重要议题提前3天印发材料,发言人均需提出具体落实措施避免空泛表态是。二是推行“视频会议+现场办公”模式,非必要不要求农村学校校长跨乡镇参会;针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等重点工作,每月召开1次“线上调度会”,聚焦大班额化解、教师学历提升等具体指标,逐一晾晒进度、解决堵点,避免“以会议落实会议”。三是清理规范创建评比活动,减轻学校非教学负担。2025年4月前全面梳理“文明校园”“绿色学校”等创建项目,合并重复指标如将“平安校园”与“校园安全标准化建设”考核整合是,取消“唯台账、唯材料”的验收方式,推行“实地走访+师生访谈+随机抽查”的多元评估,台账资料原则上不超过10盒,同类材料不得重复提交。
(三)针对“文件简报质量不高、创新不足”问题。一是严把文件“三关”,提升政策落地实效。文件制定必须结合县域实际,明确“三个1/3”要求1/3篇幅分析县域问题、1/3篇幅提出本地化措施、1/3篇幅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表是。修订《新课标实施指导意见》时,针对农村学校师资薄弱问题,新增“县域名师工作室结对帮扶”“线上双师课堂全覆盖”等措施,2025年秋季学期实现农村学校新课标培训率100%。建立文件“反向评估”机制,对印发后3个月内无实质进展的文件,由起草股室说明情况,对“照搬上级文件、无具体举措”的文件予以退回重写,2025年文件精简率不低于30%,政策措施本地化率不低于60%。二是精简简报数量,强化经验提炼转化。将《教育工作简报》《教育改革动态》等合并为《教育信息》,每月仅印发1期,聚焦“集团化办学”“教师轮岗”等改革试点,每期至少包含1个可复制的典型案例,附具体操作流程和成效数据,供基层学校参考借鉴。依托“县教育云平台”建立“政策工具箱”,将优秀文件、案例视频、操作指南等分类上传,学校可在线检索使用,减少纸质简报印发,2025年底前实现教育信息90%以上通过数字化平台发布。
(四)针对“公务活动管理不严、资源配置粗放”问题。一是从严规范公务接待,坚守节约底线。制定《教育局公务接待实施细则》,明确“接待对象10人以下陪餐不超过3人”“工作餐标准不超过50元/人”“禁止安排高档酒店和礼品赠送”,每次接待后填写《接待费用清单》,经分管领导审核后在局机关公示栏公开涉密事项除外是,2025年公务接待费用同比下降20%。本人带头践行“光盘行动”,调研用餐优先选择学校食堂,确需外出用餐时按标准安排简餐,禁止超规格接待;在教育交流活动中,倡导“共享会议室”“电子会议材料”,减少纸质文件和一次性用品使用。二是科学统筹项目建设,杜绝资源浪费。建立“教育项目需求动态数据库”,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师生规模变化等因素,2025年5月前完成全县学校设备、图书等资源普查,制定《农村学校设备配置标准》,避免“一刀切”采购;在图书采购中,引入教师、学生代表参与选书,建立“负面清单”剔除重复、过时书籍是,确保优质图书占比≥90%。对50万元以上的教育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设备使用效益评估,对闲置率超过10%的项目责任人进行约谈,2025年底前完成存量闲置设备的统筹调配如将城区学校过剩设备支援乡村学校是,实现县域教育资源利用率提升30%。
...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