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85

发布时间:2025-04-09

同志们:

刚才,社区负责人全面汇报了近期工作成效,各居民委、责任单位也进行了深入交流。从汇报情况来看,大家行动迅速、措施得力,在春季整治行动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值得充分肯定。但也要清醒看到,背街小巷卫生死角仍然存在,部分商户“门前三包”落实不到位,群众参与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对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深化,确保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打出气势、打出成效。

一、立足“三个维度”深化认识,构建人居环境整治的思想坐标系

(一)从“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看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绝非简单的环境改善工程,而是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这一定位揭示了整治工作的战略意义——它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关键举措,更是检验基层党组织动员力的试金石。我们要认识到,环境整治表面上是“面子”工程,实质上是关乎党的执政根基的“里子”工程,必须将其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进落实。

(二)从“民生之需”的发展温度抓整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群众诉求正经历从“求温饱”到“盼环保”的转变,人居环境已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数据显示,我司去年接到的民生热线中,环境类诉求占比达38%,同比增长12%。这充分说明,环境整治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我们要深刻把握“环境就是民生”的本质内涵,把整治工作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从“治理之要”的系统深度推整治。人居环境整治是观察基层治理效能的“显微镜”。传统环境整治往往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根源在于缺乏系统思维。现代治理理论强调,人居环境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交汇点,需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机制。我们要打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模式,建立“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打好“三大战役”攻坚突破,下好人居环境整治的先手棋

(一)聚焦“清脏治乱”打阵地战。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首先要啃下“脏乱差”这块硬骨头。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脏乱环境会引发焦虑情绪,降低居民幸福感。我们实施的“三清三拆三整”行动,既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心理空间的重塑。清积存垃圾是消除环境“病灶”,拆违章建筑是破除视觉“污染”,整线缆牌匾是规范公共“秩序”。这些举措将有效改善“视觉贫困”,为构建宜居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二)突出“提质增绿”打攻坚战。绿化是环境整治的“点睛之笔”,也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一招”。从生态学角度看,绿地系统具有“城市绿肺”功能,每平方米绿地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5公斤。我们推进的“三带三区”建设,既遵循了海绵城市理念,又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原则。通过“见缝插绿”“破硬建绿”,不仅能增加碳汇能力,更能构建“人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态画卷,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治理目标。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