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5
发布时间:2025-04-06
同志们:
按照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专题研讨的工作安排,下面,由我来交流工作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新时代发展的关键节点胜利召开,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前行绘就了宏伟蓝图。其中,有关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与部署,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推动乡村发展照亮了道路。在当前形势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我们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天,我们便围绕 “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 这一主题,上一堂专题党课。
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下乡村振兴要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全会强调,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活力。这为农村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指明了方向,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例如,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探索宅基地 “三权分置” 改革,在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益的基础上,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这将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提供空间支持。
同时,全会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特色农业、智慧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比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全会还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与目标
(一)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表现明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农村与城市在发展中逐步实现均衡。当农村经济繁荣起来,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通信等不断完善,教育、医疗资源逐步向农村倾斜,城乡差距将不断缩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广大农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品质。
(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稳定粮食产量。发展现代化农业,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只有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才能稳定国家的粮食供应,保障粮食安全,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能够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古老的村落建筑、传统的手工艺、独特的民俗活动等,都是乡村文化的瑰宝。通过保护和修缮古村落,传承民间技艺,举办民俗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让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记得住乡愁,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三、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问题与困境
(一)产业发展面临瓶颈。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农业种植,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面临资金短缺、技术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例如,有的地方种植的特色农产品因缺乏加工技术和销售渠道,只能以初级产品形式出售,价格低廉,农民增收困难。
(二)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农村人才匮乏。同时,吸引外部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的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才,包括农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等,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和各项事业的推进。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完善。尽管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一定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村地区道路状况差,影响农产品运输和村民出行;水电供应不稳定,通信网络覆盖不足。在公共服务方面,农村教育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医疗设备落后,难以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乡村的发展。
四、坚持以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一)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例如,通过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同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明确农村集体资产权属,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一些地方,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集体土地、资产等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集体资产增值,农民从中获得分红。
(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例如,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建设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在某乡村,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当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农户按照标准种植农产品,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一方面,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为他们提供创业补贴、项目扶持、技能培训等。另一方面,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如农业专家、电商人才等,到农村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加强农村本土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例如,一些地方与高校合作,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点赞 2
收藏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