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28
发布时间:2024-12-0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持续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积极挖掘拓展就业岗位,精心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区入选**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生“最具吸引力”城区10强。
一、锚定发展需求,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紧盯“紧缺急需”引才。全面调查各类企业紧缺急需人才,重点调查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产业”企业,摸排岗位需求,今年以来,累计发布优质岗位需求信息21期,提供岗位数5800余个,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参考。对标企业需求,做优“运河之都·智汇**-名校人才直通车”引才活动,组织助企引才网络招聘活动,举办“就选**”“聚能汇才”网络招聘会,今年以来,累计组织企业参加校园招聘会30余场,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340人,引进海外留学人才28人、博士66人、青年人才9659人。
构筑“招聘矩阵”引才。聚焦精细化工、港航物流、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编制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通过“掌上端”+“网页端”+“线下端”“三端”发力,构筑“招聘矩阵”广揽各类英才。依托春风行动、“运河之都·智汇**”名校人才直通车校园招聘、“人才夜市”等活动载体,广泛开展专场招聘活动,今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2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12.9万余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万余人次。
探索“直播带岗”引才。线上通过抖音号创新推出云端引才招聘新模式,向毕业生直观展示企业文化、生产经营和岗位需求情况,让求职过程更加便捷和高效。开展各类“直播带岗”活动18场,进入直播间求职人数达35万余人次。
二、厚植人才沃土,构筑青年就业“新高地”
搭平台精准对接。全省首创**市(**)人力资源发展集团,聚力打造人力资源“集团化”发展模式。整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高等院校及用工企业三端资源,着力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促就业进校园、进园区专项行动,遴选16家优质人力资源机构组建人力资源机构访问团,赴企业、院校“一对一”精准问需,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供需平台,畅通对接渠道。
齐发力厚植沃土。连续6年实施**—北京大学“沃土计划”,先后邀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近百名大学生来**开展暑期实践活动,为**发展建言献策。实施“校园引才大使”招募工作,通过在校大学生宣传**发展优势和引才政策,新招募**籍在校大学生12人为“校园引才大使”,全力打造省级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
“燕归巢”创想未来。前置引才环节,组织**籍高校毕业生进名企、进园区。先后组织**籍大学生参加“家乡名企行”“燕归巢”就业体验活动、“筑梦**·青创未来”社会体验活动4次,邀请200余名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零距离”感知**,增强毕业生“留”任的就业创业信心。
三、强化服务保障,点燃创业发展“新引擎”
做强资金帮扶。开展“党建惠企、政银联动”联建活动,在孵化基地、商圈、社区等地创新设立11家“创贷之家”服务驿站,促进创业担保贷款就近办。截至目前,全区共发放6190万元,直接扶持202人、小微企业8家,创业带动就业1200余人。
做好平台建设。依托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创业辅导、房租减免等全链条创业服务,支持35名大学生创业者创新创业,切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做优服务供给。抓实创业服务,设立高校毕业生服务专线,依托求职登记服务平台,对有就业帮助需求的毕业生实行“一对一”帮扶。开展青年人才创业指导和导师“一对一”服务。组织7支创业团队和4名创业导师参加市第七届创业大赛,共获一、二、三等奖7个、“**市十大创业导师”4名。
四、深耕育才体系,锻造专业技能“硬实力”
定制多元培训课程。深度调研区内重点产业技能需求,联合行业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发涵盖高端装备制造精细操作、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应用、港航物流高效管理等多领域的定制化课程体系。针对一线工人开设“实操进阶班”,以车间现场为课堂,师傅带徒、案例剖析,提升实操精准度与熟练度;为技术骨干打造“创新研修班”,邀请业内权威专家授课,聚焦前沿技术突破、工艺革新开展研讨,今年已累计开展各类培训课程200余场次,培训学员超5000人次。
搭建技能实训平台。整合区内优质资源,高标准建设一批集教学、实训、竞赛、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技能实训基地。例如,在高端装备产业园内建成智能装备实训中心,配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设备,模拟真实生产场景,供学员“沉浸式”实训;依托港航物流枢纽,搭建物流仿真模拟平台,对仓储管理、运输调度等环节虚拟实操,缩短学员与岗位“磨合期”。目前,已建成此类实训基地8个,年接纳实训人员超3000人。
开展技能竞赛激励。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常态化举办“**工匠杯”技能大赛,设置涵盖各重点产业核心工种的竞赛项目,吸引企业职工、院校学生踊跃参赛,对优胜者给予丰厚奖金、荣誉称号,并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上予以优先考量。同时,积极承办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技能赛事,引入高水平竞赛标准与评判机制,开阔本地选手视野,激发拼搏精神,今年承办各级赛事5场,本土选手在赛事中屡获佳绩,技能水平显著提升。
五、涵养留才生态,营造安心扎根“暖氛围”
优化生活配套设施。在人才集聚的产业园区、创新创业街区周边,统筹规划建设人才公寓、青年社区,打造集居住、休闲、社交于一体的生活空间。公寓内部统一装修,配备齐全家具家电,实现“拎包入住”;社区内配套建设健身房、咖啡馆、共享书房等设施,满足日常休闲娱乐需求。目前,已建成人才公寓3000余套,青年社区5个,覆盖人才超5000人。
丰富精神文化滋养。组织“**人才文化节”,涵盖科技成果展、艺术创作大赛、读书分享会等系列活动,为人才提供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舞台;依托区内文化场馆,为人才开设专属参观通道、文化体验课程,如在博物馆安排“文物探秘之旅”,在非遗工坊开展传统技艺研习,让人才深度融入本地文化生活,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今年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0余场,参与人才超2000人次。
健全长效关怀机制。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每位高层次人才配备“一对一”专员,定期走访慰问,了解工作生活困难,及时协调解决;设立“人才意见箱”“线上反馈平台”,广泛收集诉求建议,对共性问题专项研究、集中处理,确保人才诉求有回音、困难有帮扶,今年通过专员服务、平台反馈,解决人才各类问题300余个。
六、联动多方协同,拓宽引才育才“新渠道”
校地企深度合作。推动区内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姻”,共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合作平台。院校依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编排,定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企业为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科研项目合作机会,促进成果转化。例如,某职业院校与新能源企业合作,新设“光伏技术应用”专业,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研发新型高效光伏组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今年已促成此类校地企合作项目15个。
社会组织助力。引导人力资源协会、行业商会等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参与引才育才工作。社会组织利用自身网络资源,协助发布招聘信息、组织人才推荐活动;开展行业人才调研,为制定精准育才政策提供参考。如人力资源协会举办“行业人才精英汇”活动,汇聚各方人才交流经验、分享见解,挖掘潜在引才线索,为区域人才工作添砖加瓦。
国际交流拓展。把握国际人才流动趋势,积极与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联系,搭建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平台。设立“海外人才联络站”,定期举办“国际人才线上对接会”,推介**发展机遇与引才政策;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吸引海外高端人才远程参与或来任实地工作,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区域人才工作国际化水平,目前已与5所海外高校、3家科研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