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7 | 发布时间:2024-11-1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市不断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创新清单管理、规划引领、企业引育、助企服务四项机制,引导经济开发区锚定主责主业,担当起推动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一、创新清单管理机制,激活地方发展“源动力”
一是改革完善管理体制。采用“管委会+公司”模式,管委会代表政府统筹开发区建设管理、产业发展、企业服务等经济事务,安全、环保、企业党建由管委会直接负责,相关情况向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和市委社会工作部汇报。成立开发区国有运营公司,按照“短线重投资、中线抓经营、长线造实体”的发展思路,主抓市场化运营,增强“造血”功能。二是优化整合部门职能。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部门职能优化整合,目前,开发区现有党政办公室、规划建设局、投资促进局、发展保障局、财政金融局、审批服务局等6个部门合计52人,应急、环保、安全部门同时挂牌在发展保障局,管委会专耕经济发展,实现瘦身、强体、增效。三是全面绘制“权力清单”。按照“成熟一批、授权一批、承接一批”的工作思路,结合市直部门有关行政权力清单,向开发区下放经济管理权限39项。指导开发区和有关权力事项原实施部门签订委托下放协议,进一步明确委托事项、范围、期限及双方责任。
二、创新规划引领机制,重塑区域功能“风向标”
一是统筹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发展实际,制定《**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构建“3221”战略主导产业体系和“一心、两轴、七园、三片区”空间功能布局,形成“十二横、十纵”区域干路网框架,全力推动开发区集约集聚发展。二是“三区融合”,促进港产城发展。发挥陆港与开发区“港区叠加”优势,实施“三区融合”战略,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打造临港产业承载基地。同时规划实施新型电子研创中心、产城融合产业园等7个产业园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总投资超过23亿元,带动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经开区。三是精准对接,推进合作共建。推动**经济开发区与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结对合作共建,共建共享新能源双节产业园、科技研发及孵化平台,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两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创新企业引育机制,夯实产业升级“基本盘”
一是筛选储备一批,激活发展动能。筛选摸排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科技含量高、研发强度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予以重点帮扶指导,目前已挖掘培育企业10余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7家。二是精心培育一批,筑牢载体支撑。以“高”技术嫁接传统产业,以“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新森机械与德国西港工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引入库卡机器人装备和斯图加特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应用技术,合作开发智能装备及自动化系统集成,优化工序工艺,实现降本增效40%以上。三是引进集聚一批,提升产业增量。以引链、强链、补链为抓手,做好招商引资和落地服务,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先后引进星图智能、**三信电子等多家企业。围绕黑色金属产业链,引导鸿基集团落地年产10万吨高端包装材料扩建项目、京派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落地年产32万吨镀锌钢板项目。此外,与城望集团、中科跨境电商等企业进行对接洽谈,积极引进金融、跨境电商等新业态。
四、创新助企服务机制,提升营商环境“品牌力”
一是搭建“连心桥”,助企纾困解难。建立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分析机制,动态管理奥博特、鸿基、三信等重点企业,定期分析企业发展情况并重点帮扶。做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细分行业领域,为企业发展摸清“脉象”。今年以来,已走访摸排企业90余次,收集并解决安全生产、环保等各类问题120余项。二是下足“苦功夫”,主动靠前服务。探索推进“承诺制+标准地”改革,强化项目区域评估,落实部门联动机制,将“事后审批”变为“事前服务”。打造“1+3+N”人才工作模式,瞄定“人才+产业”发展方向,在纺织、有色金属等主导产业上精准发力、延链聚才。由中色正锐首席科学家佟庆平博士担任技术指导,全力推动的企业重点项目—C7025产品技术攻关首战告捷,现已实现市场化运营。三是跑出“加速度”,提升审批效率。建立审批服务大厅,设立“办不成事”服务窗口、综合服务窗口及“园区绿色通道”,采集汇总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信息,推行“全程免费帮办、在线即时审批”模式。建立和市直部门联动机制,开发区与市行政审批局联合办理审批事项,简化重复提交材料,优化事项办理流程。建立数据共享应用清单和联合监管模式,全面提升服务效能,目前项目手续办理时间平均缩短70%以上。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