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54 | 发布时间:2024-10-21
近年来,X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强化宣传引导、深化统筹协调、注重活化利用,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使千年古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一、强化宣传引导,凝聚共识合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以宣传为先导,坚持多方参与、凝聚合力,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的良好氛围,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多元宣传。市住建局加强常态化、多元化宣传推广,利用全媒体平台,深化数字技术应用,通过专题纪录片、报纸专栏等多种形式,讲好X历史文化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推出大型纪录片《文脉春秋》,以“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为主题,生动展现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高质量发展成果。X被纳入首批十座拍摄名城,通过镜头充分反映了我市在城乡建设新征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的新活力、新魅力,首播引发观众广泛关注,极大提升了X影响力、美誉度。积极开展专题片拍摄、举办历史建筑摄影大赛及“名城X”书法美术展览等系列社会活动,人民群众关心参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热情充分激发,共识不断增强。注重教育培训。X通过举办历史建筑主题宣讲培训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纳入党校主题教育内容,并逐步推广到各级学校课堂;通过博物馆免费开放,送展览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方式,让更多干部群众亲身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从党委、政府到部门、从企业到群众,依托教育培训,力促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城乡历史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断增强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的自觉和能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第二、构建工作格局,铸牢保护传承。X市坚持全面统筹、上下联动,构建了系统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实落地。优化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成立以市长为主任、市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逐步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三级管理体制,高效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健全全过程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城乡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持续开展普查认定,把保护对象找出来、挂上牌;坚持问题导向,与城市体检评估充分衔接,稳妥开展修复修缮;建立历史文化保护情况定期报告市委制度,不断增强保护传承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构建数字化保护平台。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完成中心城区历史建筑的数字化建档工作,建立“两库三档四展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提高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提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等保护传承能力。夯实基础保障。人才是基础,法治是保障。X市不断健全法律法规,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出台《X市历史建筑保护条例》《X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X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法治基础不断夯实。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健全修缮技艺传承人和工匠的培训、评价机制,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第三、注重活化利用,焕发地域亮色。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料,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城乡建设中,X市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管理,推进活化利用、以用促保,开创城乡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生动局面。X多个案例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坚持人民至上。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X市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使历史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实施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环境提升工程,补齐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消除建筑结构和消防安全隐患,留住原住民、“烟火气”,让居民在老城区、老街区也能享受现代生活的美好。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农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相结合,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切实把保护价值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上,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彰显风貌特色。利用是最好的保护。X市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创新技术标准、实施路径,积极探索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稳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品质。在更新改造老厂区、老商业区等老旧街区过程中,变“拆改留”为“留改拆”,补齐民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在改造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过程中,始终坚持“绣花”“织补”等“微改造”理念,不进行大规模的拆建,完整保留了街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将景区进行合理串联、周边社区公共资源有效连接,突出视线通廊,全方位展现不同年代X多元历史文化和时代特色。同时,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独特文化IP。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建设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特定功能区,培育新业态,创造新就业,让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焕发新生。通过创新设计和五大主题的虚拟讲解,借助裸眼3D技术、数字化互动手段,对历史建筑锁江楼进行改造提升,让游客亲身感受X厚重的历史底蕴;浔阳楼以江州剧场演出、展陈内容及设计为载体,成功展现宋代江州风貌和生活热情,让古城、老街、老建筑等“老地标”变成“新名片”。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