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县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调研会上的发言

浏览量:138     |      发布时间:2024-10-12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县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县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县多数行政村都有跳广场舞的群众队伍。有的乡镇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2.文体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要求,全县各乡镇都设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一级设有文化站,文化站设置了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一些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了县图书馆分馆,部分文化站设有电子阅览室。各镇、村都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乡镇政府所在地多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一些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乡镇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乡镇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开始形成。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也开始兴起,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意识开始增强。一些地方在探索如何把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涵养、教化群众。

4.农村文化产业开始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我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与旅游业态相结合,产生的特色民宿、民族文化村等等。

虽然工作成绩不斐,但是对照中央要求和群众期待,还存在如下问题,最大的表现就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不够丰富,需要我们着力去解决,去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作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一村村民难以组建一支业余文艺队。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近年来覆盖面不断扩大,但由于演出和影片密度不大、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对等、放映场地有限等原因,观看人员始终不如预期,全县各地自然村组的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每年平均下来只有1-2场左右,频次太低,因此也给一些可能产生不良导向的民间演艺机构带来了市场和空间;村文化站的农家书屋,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有的农村文化站,离居住区过远,有的服务场所和办公场所混在一起,不便于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有的文化中心则是“铁将军”把门,有场地无活动,文化设施资源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利用率低。总体来看,政府供给的群众文化服务难以满足农民“就近、经常、多样”的文化活动需求。

3、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指导管理缺位。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但当前我县农村,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都严重不足,呈文化建设人才匮乏的状态。在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很少甚至没有专业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乡镇领导的工作重心在经济工作上,乡镇宣传委员多为兼职,文化服务中心在岗人员“不专业、不专干”的问题较为普遍。文艺专业毕业的专干少之又少,名义上的专干经常“混岗”兼顾其他岗位,本职工作经常无暇过问。村一级文化工作人员,多为村干部兼任,长时间不从事文化工作。加之文化工作者待遇通常比较低,不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造成了文化工作队伍中人员素质状态不理想。人员老化,缺乏系统专业培训,难以胜任文化工作的问题相对突出。各种年轻、优秀的人才又不能及时补充到文化建设队伍中,因此,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村一级的综合文化站,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除个别乡镇稍有组织外,全县多数乡镇没有自己的文化队伍。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如傩舞、采茶戏、孟戏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农村的唱戏人、表演人都已六七十岁甚至更老,这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4.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度较大。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还不够,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二是年轻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现在农村70后不愿种地了,80后不会种地了,90后不提种地,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有的在城里买房或者租房结婚生子,这样既方便孩子在城里上学,享受教育的均衡性和便利性,同时也避免孩子在农村变成留守儿童。现在,很少能在田间地头看到55岁以下的青壮年,留守老人反而成了种地的主流军。农村多年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活动开展少,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

5.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扶持力度还不够。我县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依托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富有旅游休闲价值和经济效益的还不多,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存在差距。

以上发言,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