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357
发布时间:2024-08-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千万工程”经验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路径,对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千万工程”的实施情况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针对当时浙江农村“脏乱散差”等群众反映较大的乡村建设、乡村发展等问题,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战略决策。
(一)“千万工程”的奠基起步。2003年,浙江提出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实施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垃圾收集、水源污染治理、农房改造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短短几年,基本完成全省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二)“千万工程”的深化提升。2011年,浙江提出“四美三宜两园”(即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建设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乐园)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美丽乡村转型蝶变。2017年,浙江提出“创建千个乡村振兴精品村、万个美丽乡村景区村”的新目标,努力推进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三)“千万工程”的迭代提质。2023年,浙江提出“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建设目标,以农民共同富裕为重点,以未来乡村为引领,推动乡村实现共富共美。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产业发展融合升级、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二、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县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全方位开展乡村治理,书写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篇章。
(一)“因村施策”,描绘乡村建设新画卷。2023年以来,**县因村施策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院落187个,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为之改观。如,**村找准自身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立足定位谋发展,创造了**生态宜居样本。**村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全村占地面积1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3.5%,共有人口757人。近年来,**村激活优势强化编制规划、狠抓传统村落保护、共建宜居宜游和美环境,村庄环境实现了快速蝶变。激活优势,编制规划。贯穿全村的贯通河隐藏秘境,恍若绿野仙踪,河谷丛林幽深,风景独特优美。该村结合村庄自然古朴、乡愁乡韵浓厚的特点,以“县城康养后花园”为发展定位,编制形成“秘境**”村庄发展规划。保护传统村落,擦亮乡土底色。**村民居以土家吊脚楼居多,在现代化小洋楼不断冲击乡村的背景下,该村狠抓传统民居保护,因势利导进行微改造,凸显浓郁乡土味。2023年以来,该村共实施传统民居改造68栋,成功申报3处县级历史建筑和1处县级文物保护点。聚合力量,共建宜居宜游和美环境。**村基于“共同缔造”理念,以“布置美、整洁美、绿化美、家风美、公益美”为目标,以“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小禽园、小庭园”建设为抓手,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同方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庭院建设和环境改造。2023年以来,该村共投资20万元、带动村民出资500余万元,打造了苏麻湾等示范院落8个,村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成为休闲旅游热门地。
(二)“一村一品”,书写产业发展大文章。**县是特色产业大县,大力发展以白茶为主的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110万亩,全县192个村实现“一村一品”产业全覆盖。如,**村借助本村资源优势,乘势而上谋发展,创造了**产业兴旺样本。**村位于**县城西部,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距县城20公里,全村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共有人口2111人。该村致力打造“一黑一白”主导产业,2022年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一白一黑”创造亿元村。建立“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的利益联结机制,立足村域“一黑一白”(恩施黑猪、**白柚)产业,发展“猪-沼-果”生态循环产业,建起“16113”养殖(1栋100㎡的标准化栏舍、饲养6头能繁母猪、年出栏100头育肥猪、配套1口沼气池、沼液还田覆盖面积30亩)圈舍150栋,配套发展白柚2200亩。2021年,该村出栏生猪2.5万头,生猪白柚产值突破1.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万元,之后逐年呈增长态势。网络直播拓宽销售路。组建直播团队,开通**村爱心助农直播间,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帮助村民销售自家养殖的恩施黑猪和农副产品。自2023年10月首次开播以来,直播间吸引了1.5万名粉丝关注,助农直播累计181场543小时,日销3.2万元,共计销售黑猪900余头,售卖黑猪及其他农产品579.2万元,带动村民增收40余万元。文旅融合打造增长极。借助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优势,打造“村城旅游走廊”——**村至世遗唐崖土司城址。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元素,创建土苗民俗文化馆,将三棒鼓、草把龙、地盘子等非遗项目融入旅游发展。举办“一宴一节”(泡汤宴、白柚采摘节),让游客充分享受杀年猪、摘白柚、打糍粑、推豆腐等农事体验。该村已成为“周边游”热门旅游目的地,一年来共接待游客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0余万元。
点赞 3
收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