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市局科室长在全市挂职干部代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浏览量:124

发布时间:2025-03-2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市交通局规划建设科科长***,曾于2022年3月至2024年12月挂职任**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今天,站在这个充满温度的会场,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挂职期间无数个披星戴月的清晨、灯火通明的夜晚,以及彝族老乡握着我的手说“这条路通了,娃娃读书不用翻三座山”时的热泪滚烫。今天,我与大家分享一名交通挂职干部的成长与感悟。

一、挂职是淬火成钢的熔炉,在“摔打”中锻造交通人的“铁肩膀”

“挂职不是镀金,是带着‘钢印’的使命。”初到**县,我主动申请分管农村公路建设。第一次下乡,越野车在坑洼的泥石路上颠簸3小时,随行的老支书突然说:“张科,你看那片玉米地——去年秋收,王老汉家的猪摔下悬崖,300斤的肥猪,就这么没了。”这句话像重锤敲在心上。我带着科室同志用42天走遍全县17个乡镇、98个行政村,手绘了一张“断头路分布图”,标注着23处“生命险段”、11个“出行孤岛”。在推进“通组路户户通”工程时,我遭遇了挂职生涯的第一次“硬仗”。**村村民因土地补偿问题阻挠施工,70岁的李大爷拦在挖机前:“占了我的茶园,你们赔得起吗?”我在他家院坝坐了三个晚上,算清“茶叶损失账”和“公路增收账”:“大爷,路通了,您的茶青能直接卖到镇上,每斤多赚5块钱,一年就是3000块。”最终,李大爷不仅主动让地,还带着全家当起了义务监督员。挂职期间,我们啃下了128公里“硬骨头”,让全县99.6%的自然村通上了水泥路,群众自发立起的“民心碑”上,刻着那句最朴素的认可:“共产党的干部,真修路!”挂职教会我:交通人的肩膀,要能扛炸药包,也要能接热炕头。我们创新“村民议事会+乡贤监事会”模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建设者”;推行“技术干部包片、施工队长蹲点”责任制,把办公室搬到工地,把图纸画在田埂。这些泥土里摸出来的经验,后来被写入《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导则》,成为全市交通系统的“挂职财富”。

二、挂职是破题开路的考场,在“解题”中厚植交通人的“为民心”

“挂职不是体验,是带着‘问号’的赶考。”2024年汛期,**县遭遇百年一遇暴雨,13条公路塌方,2个乡镇成了“孤岛”。我带着抢险队凌晨3点出发,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蹚了5公里,到达被困的**村时,68岁的王奶奶攥着我的手说:“你们来了,我们就不怕了。”那一夜,我们用装载机当“摆渡船”,用钢丝绳搭“生命桥”,连续奋战48小时打通“生命线”。事后复盘,我牵头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应急路网台账”,将32处地质灾害点纳入“智慧交通”监测系统,让“雨声就是哨声”的应急响应速度提升了60%。在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时,我发现偏远山区老人舍不得花3块钱坐车,宁愿步行20里赶集。怎么办?我们推出“公交+快递+电商”模式,让公交车变身“流动超市”,代运农产品、代购生活用品,票价降到1元,司机兼职“带货员”。半年时间,**镇的土蜂蜜、笋干通过“公交物流”卖到了县城,日均增收2000元。老百姓说:“这哪是公交车,是咱们的‘致富车’!”挂职教会我:交通人的初心,要藏在GPS的坐标里,更要暖在老百姓的炕头上。我们推动建设的“交邮融合”站点,如今成了村民的“幸福驿站”;设计的“错峰公交”时刻表,精准对接学生上学、务工返乡的需求。这些贴着民生温度的创新,让我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的深意——交通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而是流淌着民生温度的血脉。

  • 点赞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