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413
发布时间:2025-03-20
第一篇:县委书记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动员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以“沉浸式”动员开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重要论断的再对标,更是对全县党员干部发出的“作风攻坚动员令”。此刻,我想先带大家看一组数据:过去十年,全县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17起,处理302人,其中科级干部占比41%;去年群众信访中,涉及干部作风问题的仍占28%。这些数字警示我们:作风问题树倒根存,必须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持续擦亮八项规定这张“金色名片”。
一、回望十年——从“徙木立信”到“蔚然成风”,深刻领悟作风建设的政治密码
同志们,中央八项规定不是“稻草人”,而是“紧箍咒”;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风”。记得2012年冬天,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考察,住16平米房间、吃农家菜,全党由此掀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浪潮。十年间,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腐败”,从“会所里的歪风”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全县累计压缩“三公”经费1.2亿元,清理超标办公用房3200平方米,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关停政务APP17个。这些变化,本质上是我们党“窑洞对”的新时代答卷——以作风之变赢得民心所向。
对标“两个维护”,必须清醒认识,八项规定不仅是纪律要求,更是政治标尺。去年省委巡视发现,个别乡镇“迎检台账”比“民生账本”厚,“留痕管理”比“实绩管理”重,表面是作风问题,根子是政治站位不高。我们要深刻领悟,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是“两个确立”的具体检验,必须把“严”的基调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
紧扣“国之大者”,必须深度把握,作风建设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比如,在去年的乡村振兴考核中,我县因个别干部“数据造假”被通报,直接影响省级先进县创建。这警示我们:干部作风不实,再好的政策都会“打水漂”。当前,我县正处于“撤县设区”关键期,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民生改善等硬仗在前,更需要以过硬作风保障“国之大者”落地生根。
二、刀刃向内——从“旁观者”到“局中人”,清醒正视作风顽疾的现实病灶
刚才播放的警示教育片《破戒》,原型就是我县某镇原党委书记张某。他从一顿“接风宴”开始,一步步滑向违纪深渊,最终被留置。这不是个例!结合前期调研,我县作风问题呈现“三新三旧”特征:
“老问题”穿上“新马甲”。有的干部“不吃公款吃老板”,在隐蔽场所搞“一桌餐”;有的“不收现金收电子券”,通过微商代购变相收礼;去年查处的某医院院长,竟用“医疗耗材供应商”的购物卡为女儿办婚宴。
“中梗阻”变成“软钉子”。县直部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现象仍存,某企业反映,办理施工许可跑了12趟,盖章27个,耗时58天。基层干部吐槽:“上级‘责任状’满天飞,村级‘万能章’年年盖,迎检台账‘一厚摞’,群众实事‘半件无’。”
“微权力”滋生“大任性”。个别村干部虚报冒领低保金,私自处置集体资产;去年查处的某村支书,借旧村改造之机,违规为亲属多占安置房3套。这些“蝇贪”虽小,却直接啃食群众获得感。
同志们,这些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上周我暗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发现3个窗口工作人员上班刷短视频;某村党群服务中心,“值班表”写着“全员在岗”,实际空无一人。作风问题无小事,群众眼里看的是干部,心里记的是党恩。我们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向这些顽疾开刀!
三、靶向发力——从“学思用”到“知信行”,精准把握学习教育的实践落点
这次学习教育,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县委决定开展“五查五改”专项行动,具体要做到“五个贯穿始终”:
一是把“深学细悟”贯穿始终,筑牢信仰之基。创新“晨读15分钟”制度,每天班前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县直部门“一把手”轮流领学;开展“重走总书记调研路”活动,组织科级干部到2013年总书记视察过的红星村,现场感悟“半条棉被”的作风真谛;编印《身边的警示》案例手册,收录本县32起典型案例,用“乡土教材”敲响警钟。
二是把“刀刃向己”贯穿始终,根治顽疾之痛。推行“作风体检”三级联查:县委巡察组“点穴查”、纪委监委“交叉查”、群众代表“开门查”,重点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调研中的作秀式打卡”;建立“民生诉求直通车”机制,县直部门“一把手”每周三坐班12345热线,去年某局长现场解决群众反映的“自来水浑浊”问题,48小时内完成管网改造,这样的案例要成为常态;开展“基层减负回头看”,砍掉重复报表32项,合并督查检查15次,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坐在炕头”,而不是“坐在案头”。
三是把“实干担当”贯穿始终,夯实发展之要。在项目建设一线设立“党员先锋岗”,对全县68个重点项目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去年因干部推诿扯皮导致滞后的3个项目,今年全部纳入“书记督办清单”;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乡镇干部每周至少3天驻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比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通组路硬化”问题,今年计划投入8000万元,9月底前实现自然湾全覆盖;开展“作风攻坚比武”,每季度评选“骏马奖”“蜗牛奖”,让“躺平者”躺不住,“混日子”没市场。
四是把“制度治本”贯穿始终,扎紧笼子之网。修订《公务接待实施细则》,明确“无公函不接待”“同城不接待”,推广“廉政食堂”,去年县直单位公务接待费同比下降23%;建立“八小时外”监督机制,通过家庭助廉、社区联防,管好干部“朋友圈”“生活圈”。某局副局长因在小区违建被群众举报,最终受到党纪处分,这警示我们“小事小节”也是监督重点;推行“作风问题溯源整改”,对每起违纪案例开展“一案双查”,既处理当事人,又倒查制度漏洞。比如,针对村级“微腐败”,今年将全面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公开”APP,让群众扫码即可监督。
五是把“为民造福”贯穿始终,厚植民生之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提质行动,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今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其中“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已启动,确保年底前完成100部;建立“群众评价作风”机制,每季度开展“万民群众评干部”,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去年某镇因群众满意度低于80%,3名班子成员被约谈,今年要继续强化“群众阅卷”导向;传承红色基因,挖掘本县“苏区干部好作风”历史,在县党校设立“作风教育馆”,让党员干部从“背着干粮去办公”的革命传统中汲取力量。
四、以上率下——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全面扛牢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
同志们,作风建设好不好,关键看领导。县委常委班子要带头做到“五个表率”:
一是带头过“紧日子”。今年县直部门公用经费再压减10%,省下的钱全部用于民生;
二是带头说实话。县委常委会调研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
三是带头破难题。每位常委领办1个“硬骨头”项目,比如工业园区“标准地”改革,6月底前必须突破;
四是带头严家教。签订《领导干部家属助廉承诺书》,管好“身边人”;
五是带头受监督。县委常委每月公开“作风账单”,接受群众评议。
这里,我特别强调:对顶风违纪的,一律从重处理;对整改不力的,一律“一案双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一律公开曝光。今天会上印发的《作风问题举报奖励办法》,最高奖励5000元,就是要让“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成为常态。
同志们,1934年,我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李有源,带着干部“夜打灯笼访贫农”,留下“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佳话。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要以“赶考”的心态传承这份红色基因。
让我们以这次学习教育为起点,淬火铸魂、砥节砺行,用过硬作风迎接撤县设区的历史大考,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第二篇:县委书记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动员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是春分后的第10天,窗外的玉兰树正抽出新芽。记得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时,我在乡镇当党委书记,连夜组织干部拆了政府大院的铁栅栏,把会议室改成了群众说事厅。12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年的节点上,再次以学习教育开篇,不是重复“规定动作”,而是要回答一个时代之问:当八项规定从“徙木立信”走向“润物无声”,我们如何让铁规真正融入血脉,成为县域治理的“精神年轮”?
一、以敬畏之心守铁规,校准“政治坐标系”——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让八项规定成为政治自觉
上周我带队暗访了5个乡镇,看到两种现象:某镇便民服务中心的“群众评价器”积了灰,工作人员说“反正没人按”;而金寨村的老支书,把八项规定要点编成了山歌,开会前先唱一段。这“一灰一山歌”,折射出两种政治态度。中央纪委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查处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中,县乡两级占比68%,其中“不吃公款吃老板”“变着法子发补贴”等隐形变异问题上升17%。就在上个月,我县某单位用项目资金购买土特产,发票开成“办公用品”——这不是“不懂规矩”,而是“心存侥幸”。同志们,八项规定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我们要建立“三个一”学习机制:县委常委每月一次“夜学复盘会”,乡镇部门每周一次“晨会微党课”,村社区每季度一次“湾组故事会”。就像金寨村老支书那样,把“坚决防止形式主义”的要求,变成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变成干部记得住的“明白账”。
二、以刀刃向内破顽疾,靶向“四风变异体”——从“表面整改”到“系统施治”,让八项规定成为治理效能
去年县委巡察发现,某镇修一条3公里的村道,开了7次协调会,填了23张表格,群众却说“干部在群里‘晒进度’,路上的坑越晒越大”。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本质是权力观的错位。今年我们要开展“三查三改”专项行动:
一查“虚功”,改“空转”。取消重复填报的32项表格,推行“无会周”“无表月”,让干部每月至少有5天沉到村组。昨天我在河口村看到,驻村干部老陈的笔记本里,记着27户村民的“急难愁盼”,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工作台账”。
二查“特权”,改“圈子”。建立干部“八小时外”监督清单,严禁“酒杯中的围猎”。去年某企业主举报个别干部“带朋友来山庄‘体验’”,这类问题今年要露头就打。
三查“躺平”,改“佛系”。针对“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推行“首接负责制”和“办不成事反映窗”。上个月县政务中心的“吐槽墙”收到21条留言,全部在3天内整改,这就是“刀刃向内”的力度。
同志们,治理“四风”要像剥春笋,层层见真章。我们正在建设的“智慧监督”平台,下月将接入2.3万个村级监控,让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问题无处遁形。记住:八项规定的“严”,最终要转化为群众的“暖”。
三、以为民情怀践初心,架起“干群连心桥”——从“规定约束”到“情感认同”,让八项规定成为民心工程
去年腊月廿八,我在敬老院看到,86岁的张奶奶攥着食堂的菜单说:“现在顿顿有肉,不像以前领导来了才加菜。”这看似小事,却是八项规定最生动的注脚。今年我们要实施“三个一”民心工程:一个承诺。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每年至少解决3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去年教育局局长兑现承诺,让237名留守儿童吃上了“爱心午餐”,这样的故事要多讲。一次换位。开展“当一天村支书”“站一天服务窗”活动。上周我在县医院收费处体验,发现老年人用现金缴费要跑3个窗口,当天就协调增设了“无健康码通道”。一本账册。建立“民生微实事”快办机制,像河口村修水渠、幸福社区装路灯这类小事,7天内必须响应,15天内必须办结。同志们,八项规定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金寨村老支书编的山歌里有句词:“干部不喝群众茶,群众心里开鲜花。”这不是唱功,而是做功。我们要把“严”的基调、“实”的作风,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笑声、万家灯火的温暖。
四、以久久为功传薪火,锻造“过硬野战军”——从“不敢不能”到“不想不愿”,让八项规定成为文化基因
记得2013年整治“会所中的歪风”,我县关停了8家隐蔽会所。去年其中一家改成了“乡愁记忆馆”,周末挤满了带孩子参观的家长。这说明,风气变了,空间就能还给人民。今年我们要打造“清廉**”文化矩阵:红色传承。把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的“糙米会议”故事,编成沉浸式党课,让干部在历史场景中感悟“苏区干部好作风”。家风浸润。开展“书记家访”活动,去年我到某局长家,看到他父亲写的“为官莫伸手”家训,这样的好家风要推广。青春赋能。在选调生和年轻干部中开展“八项规定微宣讲”,让“扣好第一粒扣子”从口号变成行动。
同志们,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今天散会后,县委常委带头,每人领办一个“最难啃的硬骨头”:我负责解决困扰河口村10年的饮水问题,纪委书记督办某国企历史遗留的“四风”问题……
最后,我想用《之江新语》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让我们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八项规定刻进县域治理的年轮,在春风里扛起千钧担,在规矩中点亮万家灯,让**的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出清正廉洁的力量!
点赞 4
收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