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写作用典: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

浏览量:118

发布时间:2025-04-18

【出处】

程颐的直接论述——

在《答朱长文书》中,程颐明确提出:“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 他认为,智慧(明)若脱离实践(动),便如同无舵之舟,失去方向;而实践若缺乏智慧指引,则沦为盲目行动,无法实现价值。这一观点与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理学主张一脉相承,强调通过“格物致知”实现道德修养与实践的统一。

朱熹的引用与阐释——

南宋朱熹在注释《易经・丰卦》时,进一步引用并发挥了程颐的思想:“明以动,故丰,谓以明心应事物,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惟以明心应事物,则何事不立?”朱熹将“明动相资”的理念与《易经》的“丰大”之象结合,指出只有以智慧指导行动,才能成就宏大事业。这一阐释也被收录于《近思录・格物穷理》,成为理学入门的重要命题

【解释】

字词释义——

明:指智慧、洞察力,包括对事物本质的认知、规律的把握。

动:指实践、行动,强调将认知转化为具体行为。

无所之:失去方向,无法抵达目标。

无所用:无法发挥效用,沦为空谈。

完整释义——

不明事理,行动起来就不知道该往哪走;不行动,即使明白事理也没有用处。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揭示“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非明则动无所之:若无智慧的指引,行动将陷入盲目,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世说新语》),虽耗费精力却难达目标。

非动则明无所用:若无行动的实践,智慧将束之高阁,如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空有理论却无法转化为现实价值。

【例句】

新时代青年当以“明”为灯,以“动”为翼,践行“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的古训,在奋斗中书写青春华章!

【拓展】

这句话启示我们既要“读万卷书”以增“明”,也要“行万里路”以促“动”,在知行合一中实现自我提升。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明”可引申为对信息的筛选与辨析能力,“动”则指将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的行动力。

(奋书文库整理)

  • 点赞 1

  • 收藏 0